怎樣才叫做科學

最近作者搬了家,決定趁這個機會暫時放下工作自己搞裝潢,由於工作的關係,手上有一些斷掉的球棒,這些好木頭做成的斷棒丟掉很可惜,所以作者把他們拿來當柵欄。

既然是柵欄,穩固是一定要的,有些斷得比較吃力的棒子,不能整支拿來用,只能取部分來運用,作者想了很久,決定把這些棒子組成一張椅子,而且這張椅子要成為柵欄的一部分,用結構來達到強化的目的。

椅子完成之後,作者和朋友討論,決定旁邊再加一張桌子,這桌子一樣是鎖在整個柵欄上,這下子整個柵欄又更堅固了。

不知道為什麼,看著這排還沒完工的柵欄,作者忽然想到去年發生的一件事情。

2016年中職比賽用球的pilot test

由於作者曾經是大聯盟球探,對於球員在比賽中的揮棒細節一直很敏感,有一些揮擊強度不夠又沒真的咬中的球常常形成全壘打,讓作者感到很疑惑,但我們市井小民手上沒有什麼先進儀器,只好利用物理知識來解開心中的疑惑。

由於是非正式的實驗,所以作者稱之為pilot study(test),但實驗中每個球從墜落到彈起的條件都盡量控制為相同,實驗之前球也儲存在一起一段時間,所以結果應當有一定的可靠性。

這實驗被一位也是棒球敏感的媒體前輩王志成先生揭露了,的到的批評不少,這很正常,反對者多以「粗陋」、「不夠科學」、「某部落客的簡陋測試」等方式批評這個pilot study,這一切都不令人意外,但欣慰的是CPBL後來有把球送去做測試。

後來有媒體去採訪進行比賽球測試的機構,介紹了先進的儀器以及測試過程,還拍了一些電腦上秀出來的數據,讓作者一看就脫口而出:「這樣子問題大了。」

關於職棒用球測試單位的報導

根據標準的測試程序,球從投球機射出,應該要打在厚度與木棒直徑差不多的白楊木板(製造木棒常見材料)上,但測試時用的是鋼板,厚度沒有說明。

而且電腦上秀出的六個球的數據,有一個確定超標,另一個疑似超標,CPBL只有公佈測試結果合格,顯然不夠嚴謹。

後來因為職棒教練反應,球又被送去測試了一次,公佈的結果仍然只有「合格」。

無論如何,作者認為自己有幫助到國內的職棒聯盟注意比賽球的跳度問題,儘管一開始遭到很多批評,那都無所謂。甚至今年中職主動公佈比賽球測試結果,COR是作者按照聯盟的規定值而建議的完美的0.56(這數值真的好完美),看來聯盟也真的注意到相關細節,值得肯定。

最後,作者想要和大家分享一個想法:

是科學原理本身比較科學?還是儀器很先進才叫做科學?

沒有別的意思,只是一個物理人的日常思考罷了。

發表留言